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是指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审查。目的是为了保障发展需求、维护群众权益,防止项目核准与供地脱节,维护经济建设秩序等。因此,确立建设用地预审制度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确保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土地管理参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从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我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的决心。 一、项目在预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需要与业主及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对接项目情况从而导致获取项目的范围线、可研报告、其它专项报告等存在一定的难度且所得资料数据的准确度、严谨度等都有待考量。 2、在编制项目申请报告、申请表及建设单位将落实补充耕地、征地补偿和矿山项目土地复垦费用纳入工程概算的承诺等文本时,由于政策更新较快,预审工作周期又比较长,而导致文件的有效性下降,甚至有些已经通过审查的文件也需要重新更换,这无疑加大了预审工作难度。 3、在现状图、规划图等图件的制作过程中,不仅要按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审查要求做到项目范围线坐标系与数据库坐标系能准确对应,还要考虑到各类制图规范及成图的美观性。这对制图人员的功底及素质是极大的挑战。 4、项目在县局初审过程中,提出了项目压占水源保护地及涉及文物保护区的问题,导致该项目预审工作难以展开。 二、除致命障碍外,其所存在的问题与多数项目大同小异,有些问题能够避免而有些问题也能够克服。对此,分享以下几点经验: 1、针对项目,尽可能的亲自收集最新资料,充分理解项目。在研究与认知项目的过程中,除了探讨项目本身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外,还应对一些敏感数据做好记录,以便在往后的预审工作中核算及对比。保留的所有数据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平时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习惯。 2、在项目提交县自然资源局初审前就应该对项目是否存在压占生态红线、压覆矿产、涉及文物保护区等问题对接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核实。以此避免预审工作在将要完成之际出现类似难以挽回的错误。 3、编制报告的人员在文件编制中,为了应对政策更新带来的不便,应注意表述的巧妙性、准确性,为之后的文件换新留有余地。同时,务必在报告编制完成后做到多次检查并核实数据。 4、制图工作考验的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对各软件的熟练程度、对项目的理解程度、熟识审查力度、审美素质等。因此,在工作中需要时刻经受磨练并加强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最后,一句良言送给正在做预审工作的你:胆大心细,方能乘风破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