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流程: (一)收集基础资料 1、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 收集项目所在县(市、区)最新年度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包括数据库、表册和报告等。 通过收集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梳理和确认各县(市、区)所在的分等因素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及其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及其权重表、记分规则表、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结果。 2、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 收集项目所在县(市、区)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用于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和地块面积量算等。 3、项目资料 收集项目规划设计、竣工验收成果资料。通过分析资料,提取耕地范围;分析项目设计与实施对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的描述,初步确定影响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 4、其他相关资料 反映耕地立地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有效土层厚度、耕作层厚度、基础肥力、地下水埋深、土壤理化性状等相关材料。 (二)评定单元划分 以项目区内耕地图斑为评定单元。评定单元内部评价因素应相近或一致,当相差较大时应进行分割。 (三)制作工作底图 以评价单元所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结合项目区所在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项目竣工图,将项目范围线、项目实施的各项工程内容在工作底图上进行标注,形成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四)开展外业调查 外业实地调查项目实施情况,包括:项目区四至范围、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剖面构型、田间道路条件、灌溉水源、灌溉保证率、田块大小、排灌设施等。 通过外业调查,结合内业资料,完成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外业调查表。 (五)分等相关参数确定 1、确定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指标体系与参数 查找项目所在县(市、区)所属的指标区,熟制类型和标准耕作制度,分等因素和权重,指定作物及其分等因素记分规则表,指定作物最高产量与产量比系数,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等相关参数。 2、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 根据调查资料,计算项目区耕地的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并将计算结果纳入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中,以等值区的系数值,作为项目区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参与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计算。 (六)分等因素属性获取 根据外业调查结果以及项目已有成果资料,获取项目区评定单元因素属性值,通过耕地质量分等因素赋分标准表转换成评定因素分值。 (七)耕地等别计算 具体分为评定单元耕地等别计算和项目区耕地平均等计算。 1、评定单元耕地等别计算。通过评定单元耕地质量等别的因素值,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规定的“因素法”,计算项目耕地评定单元的省级自然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省级经济等指数,再根据公式换算为国家等指数。按照耕地质量等指数与等别对应关系表确定耕地评定单元质量等别。 2、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等别计算。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项目区耕地平均利用等,保留一位小数。 (八)耕地等别结果校验 1、自查项目区耕地质量等指数计算过程、结果是否正确,等别结果、面积统计是否正确。 2、将计算结果与邻近同地类地块对比,检查评定因素属性值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跳等。对于与邻近同地类地块存在等别差异的评定单元,分析存在差异原因。 (九)评定成果编制 1、文字成果 编制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区概况、评定依据、评定方法与步骤、评定结果及分析、相关建议等。 2、数据表格成果 包括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和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单元信息表。 3、图件成果 编制项目耕地质量等别图,包括项目区评价单元耕地质量等别图和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等别图。 4、数据库成果 建立项目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