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核之一。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长期以来,受持续增长的人口压力、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活动、自然资源大范围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相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各工程之间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而生态要素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多种自然资源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不能独立存在。不能实施分割式管理,须从全局视角出发,根据相关要素功能联系及空间影响范围,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核心都是突出“共同体”,前者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统筹治理,后者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保护自然生态的生命共同体既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又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为此,无论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是在全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应牢牢把握“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唐) 《过故人庄》
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
司空曙(唐) 《望水》
林静翻空少,山明度岭频
李绅(唐) 《山出云》
欢声田野间,乐事图画里
曾几(宋) 《喜晴》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苏轼(宋) 《卜算子·感旧》
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
欧阳修(宋) 《再至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