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由原耕地分等体系改进形成。改进后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方法,立足自然资源管理职责定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客观、准确掌握耕地质量情况。
一是技术体系上,采取分类分级的思路,客观描述耕地资源条件,技术体系更加简便易行,分类结果更直观。
二是分类指标上,突出了自然地理特征、耕地资源本底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全面反映耕地资源重要的基本特征。
三是指标分级上,按照科学和管理双重需要,做到了简明、科学、可操作。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从自然地理格局、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作物熟制和耕地利用现状六个层面构建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体系。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体系共包含自然区、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生物多样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熟制、耕地二级地类10个分项指标。分类指标体系具体见下表。
-整治设计部供稿